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1872年4月,蘇格蘭探險家、攝影家約翰·湯姆遜乘坐“舟山號”輪船駛抵寧波,發現甬江兩岸有上百座類似“金字塔”的建筑群,大為震撼,一打聽才知道“金字塔”實際是寧波人用來儲藏天然冰的“冰廠”。1936年寧波有大小冰廠260余座。上世紀60年代后,隨著機制冰的推廣使用,天然冰廠才逐漸消失。
這段塵封的歷史、珍貴的照片,隨著4月14日寧波海洋漁文化展示館、云展館的開館,首次展示在甬城市民面前。
“原來100多年前寧波人就會用天然冰來保證魚貨新鮮,建筑造型奇特,規模還這么大。”前來參觀的市民張小姐在展館里逛了一個多小時后感嘆,“寧波海洋漁文化博大精深,見識了好多有趣、新鮮的玩意。”
珍貴資料展示漁文化“前世今生”
寧波向海而生,海洋文化內蘊豐富。寧波海洋漁文化展示館位于寧波市商貿集團下屬寧波水產品批發市場內,占地約1000平方米,目前已加入江北區“文創智岸活力線”,并被寧波大學、浙江海洋大學、浙江萬里學院授予“教學實踐基地”。
百年前冰廠的介紹。
館內展示分為寧波海洋歷史演變、常見海洋生物、海洋生產方式、水產品加工與飲食、習俗文化、海洋生態文明六大板塊,以文字、圖片、視頻等多角度展示漁文化和漁業的概況。第一板塊以寧波悠久的海洋漁業歷史作為切入點,配以珍貴的歷史老照片,詳細介紹了寧波東錢湖漁業、冰廠、漁業公所、寧波六大漁港、東海漁場分布、漁具材料和助航、助漁儀器設備的變化,展示了寧波水產市場的歷史沿革。
漁具介紹。
展示的401種海洋生物圖片上都附有二維碼,里面包含每種生物的具體信息,如學名、俗稱、分類地位、形態特征、分布區域,充分利用數字化形式提供科普教育。
展示館還配備影音室,擁有多個自主拍攝的海水養殖、海洋捕撈、食品加工和海島風光的視頻,可提供60余人的觀看席位,市民可通過多媒體技術,更直觀生動地了解寧波海洋漁文化。
據了解,線下實體館將免費向市民開放,還會安排志愿者進行講解。
永不落幕的云上"漁文化展覽館"
為了不囿于場地的局限,該館通過現代信息網絡、元宇宙數字復刻等技術,在線上打造了3100平方米的全數字化云展館,是浙江省內首家漁文化云展館。
上世紀50年代的魚市場通告。
漁文化云展館是一個環形虛擬展廳,通過富媒體融合、3D環物、數字建模等技術,把傳統民風民俗、文化技藝、漁村古鎮、專題展館、民間珍藏、產業發展等元素,通過數字化形式來實現珍藏與展示。同時,虛擬空間具有拓展性,可開拓一系列如圖書館、影展廳、魚食文化、海洋生物等專題展示空間,實現永不落幕的云上"海洋漁文化展覽館"。
值得一提的是,寧波海洋漁文化館籌辦歷時三年多。籌建小組自2020年開始,多次前往全國沿海城市的海島、漁村,實物收集、實地拍攝、面對面訪談,全國20余位資深漁文化專家、教授口述歷史,最終完成1000余張照片、10余個視頻的拍攝制作,較為生動地展示了“海洋漁文化”的各個方面。